
時間:2022-06-13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上周,普華永道公布了2016年全球創新1000強的研究結果。在這份曾經被《經濟學人》譽為是“對研發與企業業績關系最全面評估”的報告中,阿里巴巴首次超越中石油位列榜單首位。其余在榜單中排名前十的企業,既有百度、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中石油、中鐵、中車、聯想、中鐵建、上汽這樣傳統行業的企業。

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研發企業10強
從世界范圍內來,中國的企業在研發和創新方面有兩個明顯的特點,有別于全球趨勢:
以BAT為主的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研發主體,實體行業或傳統行業投入有所減少;
以工業品的研發支出最多,而非像國外以醫療、電子品為主。
這種“中國特色”的研發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不可否認,中國的互聯網生態、創業生態在過去10年內很成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美國。如果回顧和總結一下可以發現,中國近年來在商業領域的成功,主要還是在模式層面的。
中國企業以往最擅長的,就是通過借鑒、學習,甚至復制、山寨的方式,模仿國外成功的的商業模式或產品,然后借助國內龐大的用戶規模來實現商業化,這種做法以互聯網企業尤為典型。
通常,互聯網企業在取得商業層面的成功后,再將資金、人才方面積累優勢,通過投資、自研、合作研發等方式來“反哺”技術研發,以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這也是目前互聯網企業在研發方面領先的原因。
實際上,這種模式走的是一條典型的"貿-工-技”的道路。雖然一直被各界所詬病,但這種做法是目前中國最主流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最適合中國的一種模式。
以后怎么辦?
隨著人口紅利、政策紅利、流量紅利的消耗殆盡,傳統的資源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其邊際效應已經非常弱。未來唯一能夠幫助企業和產業實現突破發展、穿越經濟低谷的,最終還要回歸到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上來。總結全球幾十年商業發展的歷史,給我們留下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只有靠技術驅動的商業變革才是最徹底、最有效的。
其實,最近幾年,國內不乏一些在技術領域進行投資的投資人和機構,也有不少創業者試圖從技術方面實現創新,這其中有成功者,自然也有不少失敗者。那么,中國未來到底能不能在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我們能否在科學技術上彎道超車呢?
讓我們從技術創新需要具備的幾個關鍵要素來分別看一下。
1、研發
世界各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頂級人才的競爭,因此人才是核心技術研發實現突破的最關鍵因素。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對基礎數理化教育極為重視,加之近年來加大科研投入的政策驅動,目前我國已經儲備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從2004、2005年起,中國工程技術專業類畢業的碩士生數量,就已經超過美國、印度、歐盟這些經濟體。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師數量,每年畢業的科學家工程師是美國6-8倍。
中國的工程類專業碩士畢業生數量居全球第一
在喬布斯—奧巴馬著名的晚餐對話中,當奧巴馬問及為什么不能把蘋果的工廠從中國搬回到美國時,喬布斯給出的回答是:在蘋果每一家工廠的關鍵產線上,都需要蘋果派駐技術工程師以保證工藝質量和生產質量。例如,一個富士康的工廠,大概需要幾千到上萬名的蘋果工程師。除了中國以外,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無法找到這樣大批量、高水平的工程師團隊,因此這才是把蘋果工廠設立在中國的核心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次對話,奧巴馬隨即在2015年就推出了兩個法案:一個是社區大學法案,鼓勵美國的人才去讀工程、數理化專業(以往美國精英都傾向于讀人文、商科類專業);另外一個是基礎教育法案,目的是強化美國中小學的數理化教育,希望把工程技術的底子打厚。
然而,人才的培養不是短期能夠快速見效的,正所謂“十年樹人”。足夠龐大的科技人才基數,是技術突破和研發創新的先決基礎。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專業人才其實是中國最大的核心優勢。
再來看提高技術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資金投入。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后,上至政府、下至企業,對研發的投入都明顯加大。以2015年為例,相對于美國,中國企業在研發總支出中的占比不斷擴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與美國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如下圖所示)。
中國相對美國的研發支出占比在不斷提高
其實,在過去幾年,我國有大批科研機構、企業等在默默的致力于技術創新,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在不管是芯片領域、還是高端運算領域,我國的投入占比,都已經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
以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能為例,在深度學習領域,在目前SCI收錄的文章里,中國的有效文章數量(代表高水平文章)已經在全球排名第一,整體占比已經達到約30%,甚至超越了美國的整體水平。我國培養出的吳恩達、孫劍、楊強、黃廣斌等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已經成為世界認可的頂尖人才。
中國深度學習領域的科研文章數量已經超越美國
2、數據
進入智能化時代后,商業領域的核心資源發生了改變。在傳統工業時代,由于都是機器作業,因此石油是核心資源;而在深度學習時代,由于智能化設備的普及,要給智能化的硬件輸入的不是石油,而是數據。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互聯網,數據都是一切的基礎。
中國在經歷了過去20年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后,目前有了全球最大數量的互聯網使用者,目前7億互聯網用戶的數據規模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
互聯網的普及讓中國有了海量數據基礎
在這樣的海量數據中,不僅有普通的用戶數據,更重要的是在商業活動中,我們產生并積累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交易數據,比如活躍度很高的電商數據(淘寶、京東),金融的交易數據(支付寶、微信支付),以及一些服務數據(美團、大眾點評)。
高度活躍的互聯網應用蘊含著巨大的數據寶藏
目前,在美國以及全球其他任何一個地區,都沒有接觸過如此大規模的用戶量,也沒有遇到過這么大數據訪問量的服務問題,因此更談不上解決了。可以說中國的大型企業(以互聯網為代表)所使用的技術、遇到的案例、解決的問題,都已經是世界領先級別的探索和實踐了。
3、硬件
在硬件領域,尤其是核心基礎硬件,在2012年以前我國都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然而在過去幾年,中國產生了質的突破。以芯片領域為例,在2015年展訊已拿下全球25.4%市場份額,成功超越聯發科,成為僅次于高通的全球第二大基帶芯片廠商。華為以16納米制成的海思高端芯片,也已經可以和全球最頂級的芯片廠商“掰掰手腕”了。
展訊的芯片已經占到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此外,在傳感器領域,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從事MEMS研制生產,其品牌甚至開始挑戰TSI的壟斷地位;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伺服電機及驅動、減速等核心技術,已經可以和日本、德國等四大家族的機器人相媲美;在解決智能硬件面臨的電池續航、設備發熱等世界難題方面,華為也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啟示
目前,中國已經走在了第四代科研發展的道路上,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也正在轉型與升級的過程中。雖然可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暫時還不及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但其實已經具備了彎道超車的條件和可能。技術升級和突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然而只要持續的重視和投入,中國實現超越就是遲早的事情。
在過去20-30年,中國的大部分企業走的是跟隨策略。這種策略操作起來難度并不高,只需要參考國際標桿就可以了。然而,在未來的10-20年,隨著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很有可能會變成“如何率先實施領先策略”以及“如何保持持續領先”。
然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一大批企業、機構需要擔負試錯的成本。中國的文化,向來是是成王敗寇、強者通吃,只認可成功者、不太容忍失敗者。不過,就像戰斗中的前仆后繼一樣,總要有人做出最先的探索,甚至成為先驅。這樣的企業,也同樣值得尊敬。
最后借用本人非常尊敬的一位科技企業家任正非老先生講過的一句話:在對未來的探索里,沒有失敗這個名詞。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高品質企業服務上
港勤集團專業提供香港公司注冊,境外公司審計,商標注冊,秘書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經過多年打造與沉淀,公司客戶遍布全球。對每一位客戶的服務做到精益求精,讓每一位客戶感到服務滿意。

【返回上一頁】
上一篇:商標注冊的作用有哪些,注冊服務中需要的注冊的條件有哪些,
下一篇:如何降低商標駁回率
掃一掃
18926071152
微信同號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