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不久前有同事吐槽:他的小孩生病時,大多去私立醫院就診,可目前境內保險公司的健康保險多半只報銷公立醫院的醫藥費,個別公司的高端醫療險雖籠罩私立醫院開銷,但要么只面向企業集團客戶,要么只能以家庭為單位投保,而且保費動輒數萬元。

「這不是怪事嗎?內地金融業改造開放這么多年,居然還『有需求,沒供應』!」這位同事開端把目光轉向香港保險市場。
與他有同樣想法的人可不少。香港保險業監理處頒布的今年一季度長期保險業務臨時統計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購置的香港人壽保險保費占香港個人業務新單總保費的34.2%。
流往境外的保單中,有些「大單」是投保人通過境外公司在境內非法設立的代理機構購得,名為投保實為洗錢。對這些「地下保單」,保監會等部門上半年已進行了嚴格打擊。
還有許多流往境外的「地上保單」是市場的合理選擇。一些內地居民不辭辛勞去香港投保,并且為之后「飛來飛去」辦手續、處置糾紛做好了心理準備,是因為香港保險產品確有吸引人的處所:
比如,內地的重疾險一般只保35種左右的疾病,香港則可保60種左右;自閉癥、原位癌、植物人等疾病在內地少有保險公司肯承保,而香港公司均納入承保規模。再如,在內地,重疾險投保人患病后,保險公司只給予一次性賠付;而在香港,一次患病可預支保額,保險合同繼續,再次患病可再預支保額……
保單流向境外,值得內地險企反思。
2015年,我國內地居民人均可安排收入邁過2萬元大關,保險保障需求迅速增加,保險業資產總量、機構主體數目都已上了新臺階。但從市場供求關係看,顯性需求難以滿足、潛在需求無人開掘的現象仍廣泛存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內地保險業缺少精耕細作的才能。業內人士坦言,之所以不敢針對私立醫院開發重疾險,是受限于風險管理才能不足,擔憂「放開」后醫療費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缺少精耕細作的動力。內地保險業置身世界上最肥沃、最具成長性的市場,即使產品同質化嚴重、服務程度不高,也能持續多年堅持兩位數增加,「天養活」的優渥條件會繁殖惰性。不可否定,近年來隨同行業改造提速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保險業競爭意識已有港勤,但總體看,創新、挖潛等還是缺乏一股子拼勁。否則,怎么會有老百姓想買卻買不到的保險?怎么能坐視數百億元的保費流向境外?
把保單留住,圍追堵截不是措施,內地保險業必需大力推動供應側構造性改造,港勤自身「顏值」,進步供應質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明白定位,回歸保障本分。
風險保障與管理始終是保險業的看家本事,也是其不可替代的金融功能。保險人首先要立足百姓養老、醫療、健康等民生保障需求以及國度防災防損、安全部系建設等須要做好主業,而不能捨本逐末,熱衷于單純扮演「集資、投資、分紅」的理財者角色。
從花費端看,理財是保險保障衍生出來的功能。從行業發展看,保險資金是優秀的機構投資者,能為國計民生輸送資金,但可連續的投資才能必需以令人滿意的保障功能為前提。說白了,大家是為了「保險」才把錢交給險企。眼下,一些公司為了保費盡快上范圍,歧視保障這一「本分」,靠高現金價值產品和投資驅動負債模式來實現「彎道超車」,這不是打造百年老店的理智做法。
回歸保障主業,須要保險企業直面市場空白和難點,沉下心做功課,以產品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造為契機,滿足并培育百姓花費需求;須要監管部門建制度、定規則,撒手不放任,以健康的市場機制倒逼保險公司加強責任意識與風險意識,引領行業不斷走向成熟。
內地居民去香港買保險,給內地保險業打了一針「蘇醒劑」。別埋怨,別等候,「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港勤集團專業提供香港公司注冊,境外公司審計,商標注冊,秘書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經過多年打造與沉淀,公司客戶遍布全球。對每一位客戶的服務做到精益求精,讓每一位客戶感到服務滿意。

【返回上一頁】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