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2月6日在出席立法會簡報會上坦言,近期個別新上市創業板公司股權過度集中,股價呈現極端波動,影響了香港市場名譽。

他指出:“(創業板)配股潮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最主要的說法是,不是單單符合一百人配股便是對的,如果很顯著沒有開放市場,也是有問題的。”
2月7日午間,日本針織成衣供給鏈商尚捷團體(下稱尚捷)在港交所宣布公告,發布延遲創業板上市籌劃。事實上,這是內衣零售商芭迪貝伊上周五被香港證監會延遲創業板上市后,第二家因涉及關于公眾人士最低持股量限制而被迫暫停上市籌劃的創業板公司。
尚捷在聲明中指出,為使公司及包銷商有更多時光進行配售的建賬程序,以確保證券有一個開放的市場,“加上,因應監管機構就上市規矩的規定作出查詢;公司已決議將配售及股份于創業板上市日期由原定(8日)延至較后日期。”
“由于創業板一部分股票的價錢被瘋狂炒作,監管機構須要增強監管。一些基金通過炒賣這類股票,制作賬面上大幅的盈利,但事實上很多這類股票根本賣不出去。整體來說,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大都非常理性。”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在接受采訪時表現。
創業板爆炒成風
自2014年以來,香港創業板的股價暴漲現象越創造顯,廣受市場詬病。當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19家公司中,79%的公司在上市兩周內暴漲超過1倍。去年4月在創業板上市的建筑股聯旺團體上市后三天上漲共43倍。
由于內地監管收緊IPO,導致很多內地企業紛紜轉向香港,港股市場的殼資源供不應求。同時,香港創業板殼資源近年來的價錢亦不斷飆升,由早期的數千萬港元飆升至目前的3億~4億港元。
記者翻查港交所創業板資料發現,創業板的熱烈勢頭依舊。今年1月,已有10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集資金額為6.37億港元,其中有9家公司以配售情勢上市。相比之下,2014年全年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數目僅為19家,隨后增至2015年的34家。
截至去年12月底,共有45只新股在創業板上市,累計集資金額到達45.9億港元。其中,去年第四季度,多達19只新股在創業板掛牌,集資額超過24.55億元,創下2002年以來的季度最高記載。
以1月11日在創業板掛牌上市的太平洋酒吧(08432)為例,上市首日收報4.05港元/股,相比招股價0.29港元,高出接近13倍。公司上市當日的市值亦激增4.16億港元至4.49億港元。據悉,太平洋酒吧的首25名承配人在上市首日成交開端已掌控了多達99.5%的可交易股票。
事實上,太平洋酒吧的股價升幅在創業板并非個例。依據Dealogic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在創業板上市的前十大最大升幅的新股,在上市首日的股價升幅到達15-22.43倍。
“創業板市場就像一個大賭場,股價的升幅完整脫離了現實,投資者就像在賭博。對他們而言,市值小的股票更容易炒作,而且近年殼股炒風正盛,這類新股亦具備這類概念,因此即使無基礎因素亦愿意投資追捧。”某券商人士向記者泄漏。
香港創業板設立的背景是模擬美國納斯達克,因此相比主板市場,門檻更低,公司沒有盈利要求,可以不公開招股,由于流通量連續低迷,香港創業板一直處于邊沿化的尷尬局勢。
一些創業板公司由于流通量不足,股權高度集中,導致二級市場成交不斷萎縮。創業板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月創業板的每日成交金額僅為3.66億港元,遠遠低于2015年4月高峰時代的近25億港元,跌幅超過85%。同時,創業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卻直線攀升,由2005年大約27倍飆升至今年1月的70倍左右。
證監會關注是否提供開放市場
近年來,香港創業板市場“殼股”炒風風行,已迫使監管機構收緊創業板上市。
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2月6日在出席立法會簡報會上坦言,近期個別新上市創業板公司股權過度集中,股價呈現極端波動,影響了香港市場名譽。他泄漏,目前正聯同港交所,檢查創業板運作,雙方亦將合作處置更普遍的市場質素問題。
他指出:“(創業板)配股潮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最主要的說法是,不是單單符合一百人配股便是對的,如果很顯著沒有開放市場,也是有問題的。”
同時,港交所上市主管戴林瀚8日則表現,有關創業板檢查咨詢尚未有時光表,市場有責任遵從證監會就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IPO)的指引。
此前,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在1月20日發出結合聲明,批駁多宗股份配售均分配予一小部分代理,并只配售予少數承配人,而剩余的股份通常被分成一手或兩手向大量承配人配售;即使承配人數量超過100人,最終仍導致股權高度集中于首要承配人。
依據官方數據顯示,香港創業板的新股在2015年全年及2016年上半年,首25名承配人合共取得配售股份的96%,而整體發行的平均承配人數量為135。此外,上述結合聲明指出:“證監會視察到有一撮投資者多次在表面上互無關連的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中成為首要承配人。”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