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十九大中央金融體系代表團開放日問答環節上也表現:“銀監會將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在設立情勢、股東資質、持股比例、業務規模等方面給予外資銀行更大空間。

外資持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將放開。
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泄漏,將撤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矩。“從現在開端實施對中外資一視同仁的政策。”朱光耀稱。
盤古智庫高等研討員吳琦告知時期周報記者,從原則上來說,外資將與內資一樣,有機遇控股國內銀行。預計后續監管部門將就外資控股國內銀行,進一步出臺政策細則,明白具體要求。
外資在這一政策的驅動下,會否積極回歸?“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時光表和路線圖將有助于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在未來一段時光內做好多方面的支配及戰略籌備,包含未來可能與潛在中資機構達成合作、獲得牌照許可及公民待遇等。”11月15日,花旗銀行回復時期周報記者稱。
11月14日,華僑銀行團體財務總監陳首平告知時期周記者,對這一政策的發展覺得十分期待,并將在其細則頒布后對可行性進行評估。
一家外資行廣州分行行長告知時期周報記者,持股比例放開后,與中資行合作的深淺水平,因行而異。但對于很多外資行來說,內地市場是一個機遇,之前因為很多原因的限制,沒有好好發掘,這次放開持股比例上限之后,愿望能有更深度的合作。
政策開閘
事實上,我國對外資進入銀行始終持開放態度。2004年匯豐銀行以144.61億元人民幣入股交通銀行,獲得交通銀行19.9%的股份。此后,一批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開端入股中資銀行,如瑞銀團體入股中國銀行、花旗銀行持股廣發銀行、恒生銀行持股興業銀行等。
2007年末,外資行總資產突破萬億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為2.38%。
不過此后,這一占比開端逐步下滑。
截至2016年底,有14個國度和地域的銀行在內地設立分支機構,數目已經到達了1031家,其中獨資銀行37家,外資銀行的分行與支行145家,總資產到達2.93萬億元,占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為1.29%,低于經合組織(OECD)國度平均10%左右的程度。
數據凸顯的現象是,外資銀行一方面在銷售所持銀行股權,另一方面是關閉在華網點。2008年瑞銀、蘇格蘭皇家銀行先后減持中國銀行H股,分離套現8億美元、24億美元;2009年美國銀行開端減持建設銀行H股,6月高盛減持工商銀行H股;2012年花旗團體將持有的浦發銀行股票全體售出。
而2015年后,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股份也先后被外資減持。減持案例逐步增多,以至于每次外資股東退出都會引發市場普遍關注。此外,包含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均關閉了部分在華網點。
“大部分減持的行都是自身有經營問題,與當前銀行業環境有必定的關系,但確定不是主因。”上述外資行廣州分行行長告知時期周報記者。2009年,中國經濟換擋,銀行業增速開端放緩,不良率資產連續爆發。
時期周報記者此前采訪的多個銀行業人士均以為,近年來外資行減持中資銀行股份,大部分是出于財務壓力或者戰略調整的原因,與中資銀行的本身問題關系不大,并且通過協定轉讓的方法減持,因此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很小。
此外,由于經營思路、風控理念等方面的顯著差別,20%的持股上限也限制了外資行股東進步話語權的可能。“20%的持股上限,也意味著很多外資機構只能充任財務投資者的角色,難以深度介入經營,股票減持就是買賣。”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告知時期周報記者。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告知時期周報記者,“所有的外國銀行在本地的經營都滲不下去。這不僅僅是在中國,在國外也是一樣的,中國銀行業在海外也有上百年了,但是與當地銀行匹敵的話還是有艱苦,尤其在零售客戶方面”。
在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看來,十多年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不盡如人意,要害的原因是:因為資本金的束縛,在體量上根本無法與中國的銀行相抗衡,也因此根本無法深度進入中國龐大的本地市場;中國客戶的風險邏輯與外資銀行的風險管理邏輯的錯位,使外資銀行在開辟業務中一方面裹足不前,一方面還是難以把控風險;監管政策和方法難以適應。
外資涌動
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業的態度,能否讓外資行加碼投入?
花旗銀行回復時期周報記者稱,花旗歡迎機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各項舉動。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時光表和路線圖將有助于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在未來一段時光內做好多方面的支配及戰略籌備,包含未來可能與潛在中資機構達成合作、獲得牌照許可及公民待遇等。
11月16日,渣打銀行回復時期周報記者稱,渣打歡迎中國逐步放寬外國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等金融開放舉動,近期出臺的在金融市場方面對外資銀行更為開放的政策,對包含渣打在內的外資銀行是宏大的鼓舞。
“渣打會依據中國市場的具體情形來實施中國發展策略,并將積極應用這些政策紅利,把握中國改造開放帶來的機會,施展我們的跨境和全球網絡優勢。”
“中國對金融服務業連續開放的方向是積極的。全球性及區域性的金融機構擁有為不同市場提供產品及服務的專業知識,這些金融機構可以在中國金融服務市場連續開放的進程中贊助其中國的合作方,與此同時,向中國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別具特點的服務及產品。”陳首平告知時期周報記者。
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表現:“對國度放寬金融服務業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匯豐表現歡迎。更多的外資參與將有助于推進內地金融巿場的國際化,并進一步增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
此前,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在近期的《2017·徑山報告》研究會上泄漏:“外資金融機構以為中國市場十分主要,并表現他們必需進入并占領部分中國市場份額,他們急切愿望中國能對銀證保三個行業履行全股比、全牌照的放開。”
“現在開放股權上限之后,對外資行來說是自己業務布局的一個機遇,是否還要中國這塊市場,這就不是一只股票的事情,如果這塊市場很主要,三五年不賺錢也要投資,賠錢也要投資。”魯政委說,外資行想要中國市場,就只有兩種選擇,重新設立一個機構,重新審批一遍;第二個就是買一個現有的牌照,進步持有比例,最后控股這個機構,顯然第二種更容易一些。
監管層對此也做好了籌備。不久前包含央行、銀監會等部門都在密集調研,就金融開放征求意見。銀監會也回復外界稱,正在積極推動銀行業對外開放相干工作,研討制訂進一步擴展開放的方案,以改善銀行業投資和市場環境,增進外資積極參與金融業市場競爭與發展,港勤銀行業國際化程度和核心競爭力。
銀監會7月份宣布的《關于修正<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議》中,也提及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可以發起或者戰略入股中資銀行。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十九大中央金融體系代表團開放日問答環節上也表現:“銀監會將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在設立情勢、股東資質、持股比例、業務規模等方面給予外資銀行更大空間。”
除了持股比例外,外資行在華的業務規模也有望松綁。今年3月,銀監會宣布《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托管、財務參謀咨詢服務等業務資歷進行了進一步明白,并首次明白容許外資銀行與境外母行或聯行開展跨境協作。
控股大型銀行可能性低
即使持股比例放開后,外資行控股國有銀行的可能性并不大。
“即使放開,也不太可能讓外資行控股國有四大銀行,這是中國金融業的核心,被外資控股的可能性基礎為零。股份制銀行和一些中小型銀行初步試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家股份制銀行廣東分行高層告知時期周報記者。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表現,銀行業的范圍體量較大,外資進步持股比例的資本金要求較高,境外機構大范圍持股國內大型銀行的可能性不大,但逐步進步對中小型銀行的持股力度的可能性會相對更大一些。
據瑞銀證券金融行業研討團隊剖析,專注于特定地域或者細分市場的中國小銀行可能更受外國投資者青睞。
吳琦說,具體來看,外資控股國內銀行,對于我國銀行業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有利于推進我國港勤銀行業對外開放程度和服務質效,隨著國外金融機構更深度參與我國金融市場,并投資甚至控股國內銀行,將推進國內銀行治理構造的優化、經營理念的改變和管理程度的港勤,這是積極的一面。
二是相對負面的影響,如果監管不善,也會導致金融系統風險和調控難度加大、給國內銀行業造成沖擊等不利影響,比如可能會對窗口性政策工具作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等形成制約。
“外資行會依據自己的優勢恰當介入,金融市場上,中國在零售市場上幾乎已經籠罩了全體市場,也就不懼怕外資企業進來。”曹遠征說道。
外資進入,外界也不必驚呼“狼來了”。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近期撰文表現,從國際經驗看,對大國而言,引入外國投資者對本國銀行沖擊有限。從銀行業自身發展來看,外資銀行的進入改善了本國銀行業經營績效,加強了經營的穩健性。
數據顯示,從2001-2016年,德國、日本和巴西銀行業資本充分率程度穩步港勤,分離從4.3%、3.9%、8.9%升至6.0%、5.5%、9.3%。同時,外資銀行并沒有沖擊國內銀行的主導位置。2016年,德國、日本和巴西的外資銀行資產占比分離為29.6%、3.8%和11.2%,國內銀行仍然穩居主導位置。
“隨著外資銀行和股份的引入,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以及這些外資行在本國的母公司的問題會對我國銀行造成一些沖擊,增長金融系統的風險。由于它們的身份,使得監管機構可能無法實施有效監管,比如現在提的穿透監管和功能監管等,如果監管不善,就有可能會增長金融市場的不穩固因素。”吳琦以為。
?港勤集團專業提供香港公司注冊,境外公司審計,商標注冊,秘書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經過多年打造與沉淀,公司客戶遍布全球。對每一位客戶的服務做到精益求精,讓每一位客戶感到服務滿意。

【返回上一頁】
上一篇:葡萄牙將發行銀聯芯片信譽卡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