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隨著高鐵香港段通車、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等交通基建的落成,香港交往廣東省的陸路交通時光將縮短,將會變得更便利,城市之間的人才交換;人文商貿交換將會更頻繁。

現時,在內地居住的香港人大約有50萬,在內地高校就讀的香港學生有1.5萬人;這個數字將會隨著大灣區城市的融會而有所增長。不過,現時香港人在內地居住生涯,須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不少。要吸引香港的人才到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首要解決的是居住和購房的問題。
港人于內地置業限制多
若我們單看房價,雖然大灣區區內城市的樓價近年升了不少,但還比香港低。對香港人而言,以較低的價格換取更優質生涯環境,是移居大灣區城市的最大賣點。可是,要在內地購房,并不是有錢就能買到。近年全國的樓市升溫,有關買樓的政策收緊了不少,限購、限售、限貸、限外、限價等辦法,除了針對當地居民,也針對包含香港人在內的非戶籍居民。樓市辦法大都是每個城市因應該地的情形制訂,香港人想要在不同城市買房的限制也有不同。
以廣州市為例,非戶籍居民限購一套住房,但須要在購房日前五年在廣州繳納個人所得稅或社保,而不能通過補繳個人所得稅或社保來購置住房。在這個政策之中,香港人要在廣州置業,可以說是極為艱苦。樓價大幅度飆升,限制的辦法是必須要的;可是這些限制或會阻礙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融會和發展,令人才交換變得艱苦。要解決這個艱苦,或許可以放寬以“自住”為目標的購房,并須要求提供在該城市定居、就業或就讀的證明。
讓港人購置自住物業
除了限購政策,港人在內地置業另一個艱苦是按揭,部分內地城市并不允許港人在內地銀行做按揭貸款,若須要購房,就須要一次過付款了。要做到一次過付款,并不容易。若當地銀行能把港人視作當地居民,依實際資產收入狀態決議是否提供貸款,當然更有效助港人在內地置業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政策上金管局可以斟酌同意由香港的銀行提供相干樓宇按揭,以購置大灣區內一手或二手樓房。
長遠而言,政策上可以斟酌讓香港人在大灣區內購置一套“自住”的房屋。此舉或可間接紓緩香港土地和房屋需求,讓區內人才可能流動和交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香港的人口相對內地的百分比并不高,相信對樓市的沖擊不會太大,自住的限制亦不會導致炒風。
大灣區應撤消就業證要求
在住房以外,另一個或會阻礙香港人才到大灣區發展的,是“就業證”的支配。現時,香港人若須要到內地工作就業,是須要向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就業證,一般須要提供體檢證明、港澳居民交往內地通行證及勞動合同等;并不是很繁復的要求,但申請需時,并須要由企業辦理。在內地企業和僱主的角度來看,大都會斟酌聘用無需申請就業證的內地人,以減少無謂的行政工作。現時,上海實施了把就業證和居住證合一的支配,有意到上海工作的港人,只須要自行申請居住證,就能于上海的企業工作。企業在無需為港人申請就業證的情形下,將更樂意聘任港人。
要吸引香港的人才到大灣區工作,政策上應撤消就業證的要求,以方便更多香港人在大灣區的企業工作。
香港人在內地工作,也面對購置社會保險(社保)的問題。社會保險又被稱為“五險一金”,重要項目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同住房公積金。現時內地的就業人口基礎都有參與社保,費用由勞資雙方合力支撐,而國度規定香港人在內地就業,也是須要購置社保的。不過,由于部分處所未有就港人社保提出具體辦法,內地就業港人購置社保的比例不高。
社保政策需為港人調節
現時,內地居民購置社保的費用,大約佔了個人月薪的三成以上。對終年以來只有強積金供款的香港人來說,這百分比是難以想像的高。當然,社保能提供的保障,亦遠超強積金。但并不是所有社保的內容,也是港人須要的,例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未必是所有在內地工作的港人,也會在內地城市退休,失業時或許會移居至其他城市或返回香港,這些保障對港人而言,是無須要的。若港人是受聘于香港公司并派駐內地,他們已在香港有強積金供款,社保中的公積金變得有點反復。若港人在內地有公積金,政策上亦應可讓港人離職時取回供款,或把款項併入香港強積金籌劃之中。
為配合大灣區規劃發展,將有更多港人到大灣區城市工作,有關部門應盡快審視港人社保政策,設定適合港人的社保供款籌劃。
留心兩地稅務支配
若港人一年內在內地持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那便須要繳交個人所得稅,稅率是5%至45%,視乎薪酬程度而定,稅款是每月收取的。同時,港人亦須要每年向香港稅局繳交薪俸稅的。雖然可以向香港稅務局申請把內地稅項部分入息豁免徵稅,但稅務確定比只在香港工作為高。
若要吸引港人到大灣區發展,至少須要提供一些便民的稅務支配,讓大家更清楚自己的稅務責任。更好的,當然是減少反復的稅項。
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籌劃繼續向前,陸續會有更多香港人移居大灣區內城市,在該等城市工作就業就學。購房、就業證、居住證、社保、稅務只是將會遇見的部分艱苦,粵港澳三地應當互相配合,盡早制訂能夠招引香港人才的政策辦法,增進三地人口的流動和聯合。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