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自今年4月底推出上市新規,港交所迎來了空前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熱潮。

畢馬威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港股主板共有133宗IPO,創下有史以來新高。集資總額則到達2898億港元,是去年全年集資額的一倍以上。
“香港IPO市場今年將重登全球第一寶座,全年集資額將達3000億港元。目前仍有約240家公司排隊等待上市,而且新經濟公司的上市熱忱連續不減,”畢馬威香港資本市場發展主管合伙人李玲德12月11日向媒體表現。“我們預測香港明年能吸引大約200家公司上市,集資金額超過2000億港元,明年香港將以中小型IPO為主導。”
新經濟公司上市踴躍
港交所向同股不同權公司和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敞開大門后,一大量新經濟公司涌向港股,成為今年港股IPO市場最大看點之一。截至11月30日,共有4家“尚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2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登陸港交所。
數據顯示,今年是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業在港股主板史上表示最精彩的一年,募資總額超過1500億港元,超出該行業過去15年籌集的資金總額。李玲德指出,小米、美團這兩家“同股不同權”大型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有助于吸引全球科技公司來港IPO。
她泄漏,事實上,“今年迄今已有25家海外公司在港上市,并有幾十家公司正在申請中。截至11月底,共有8家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申請上市,包含兩家海外公司,一些美國公司也陸續表現籌劃在港上市。我們預期明年海外公司來港上市的熱忱仍然維持。”
而新上市制度正助推香港證券交易所轉型成為“新經濟公司”的上市樞紐。今年的IPO中有36宗來自新經濟公司,占主板整體上市數目的25%以上,相比之下,去年主板80宗IPO中,僅有11家公司來自新經濟行業,占比不到15%。
從主板上市宗數看,截至11月底,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板塊占比達17%,位居第二,僅次于基本設施/房地產行業。以集資金額計,該板塊比重則由去年的15%飆升至今年同期的53%,而醫療保健及性命科學板塊占比亦增至12%。
估值顯著回落
然而,港股二級市場表示萎靡,也打亂了很多公司的上市籌劃。“目前我們尚未看到一些巨無霸企業來港上市,而且由于最近一個季度新上市企業估值顯著回落,一些公司開端重新調整上市時光表。”李玲德坦言。
“這些巨無霸企業上市,重要斟酌宏觀經濟氣氛及公司本身的業務發展籌劃。他們選擇上市地點時,通常會斟酌不同市場的股票活躍度、投資者對相干行業的懂得和接受水平、公司本身產品和服務的目的市場等各方面因素。”11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她彌補說。
對于同股不同權及生物科技股表示不如預期的情形,12月10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出席相干論壇時泄漏,港交所曾就此反思改造是否存在構造性問題,以致這類公司“水土不服”,但得出的結論是外圍不肯定因素所致。同時他強調,港交所將進行業務模式創新,使香港市場規矩和交易所業務“全面擁抱新經濟”。
在上市前投資者急需退出,而港股二級市場表示不佳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公司被迫接受更低估值。“上市這件事,我一直都是被推著走。我們的盈利遠景不錯,但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只能接受12倍市盈率,”在港上市的一家新經濟公司高管近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現。
另一家籌劃來港上市的教育類公司高管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泄漏:“今年6月以前,一大堆投資者自動找我們,當時市盈率到達30倍以上。但到下半年,市場氛圍顯著轉差,現在市盈率已經跌到了15-17倍左右。”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該公司今年初在內地新三板退市,并積極準備赴港上市,曾訪問在港多家資管機構,但后果并不幻想,目前仍無進展。
港交所統計數據顯示,迄今為止,在主板已獲原則上同意、但在申請有效期內沒有上市的公司到達32家。
李玲德表現,新三板公司也成為香港IPO的新“客源”,目前已有15家公司申請在港上市。而公開數據亦顯示,目前已有超過20家掛牌公司宣布公告擬赴港上市。11月21日和23日,新三板企業君實生物和成大生物先后宣布公告稱收到證監會批復,可赴港上市發行H股。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