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香港交易所新上市制度近日推行滿一周年,眾多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香港資本市場更加多元、更富活氣。

得益于這場25年間最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造,2018年香港證券市場IPO集資額10年間第6次重返全球首位,達2880億港元;成交額創歷史新高,超26萬億港元。據港交所數據,1年間,港交所吸引40家新經濟公司上市,融資額累計約1504億港元,占香港IPO集資總額的53%。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討所學術委員鄂志寰以為,上市新規對吸引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有著催化和港勤的作用,使香港市場的融資服務規模得以拓寬,是培養香港再次成為全球IPO第一大市場的主要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全球新經濟及生物科技企業紛紜突起,融資需求連續增加。有專家以為,新規實施以來,市場反響幻想,新經濟及生物科技企業逐漸成為香港IPO市場的增加點。
鄂志寰引述2019年首季數據,稱香港成為亞洲第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IPO集資地,其中近44%的集資額來自新經濟及生物科技企業。
她以為,隨著更多新經濟及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香港資本市場的構造組成將走向多元化,有助交易運動得到港勤,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豐碩的投資選擇。因此,新辦法能夠雙向推進香港市場的投融資才能,以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
近日,美國數據智庫CBInsights頒布,當前全球擁有326家“獨角獸”企業(估值到達或超過10億美元的非上市初創公司),總估值接近1.1萬億美元,融資總額超過2710億美元。其中,中國“獨角獸”企業數目到達92家,僅次于美國的159家。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以為,港交所實施上市新規后,將對這些“獨角獸”企業,分離在時區、估值及避免潛在法律風險方面,較美國納斯達克或上海、深圳交易所更具吸引力。
上交所將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未來是否會同港交所之間構成競爭關系?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表現,港交所的目的并不是成為純潔的中國交易所、區域交易所或者只關注國際市場的國際交易所,而是要成為中國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進入中國的首選全球交易所。
麥萃才也以為,不排除未來科創板容許“獨角獸”企業上市后會有企業選擇就近上市,但在涉及外資參與的資產管理上,港交所將更加有利于面向國際的內地企業“走出去”。
他以港交所首個以“同股不同權”方法上市的小米公司為例解釋,稱這類團體業務涉及眾多新興市場的公司,未來并不滿足于做一家內地企業,其資金往來涉及海外,而在香港募集到的資金,以目前香港銀行體系的才能,可即時兌換全世界任何處所的貨幣,對于國際性企業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人民日報阮曉)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