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繼一周前發布停產液晶面板后,11月28日,日本松下發布向臺灣新唐科技(Nuvoton)銷售旗下全資子公司松下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PSCS”),此外還將銷售“松下TowerJazz半導體”(與以色列半導體企業TowerJazz的合資公司),此交易意味著昔日全球半導體10強的退出。

有關銷售的原因,聲明指出由于對手擴張激進、投入宏大,松下的半導體業務面臨劇烈的競爭。在經過斟酌之后,以為向新唐銷售相干業務是最佳的選擇。
有關交易金額,聲明并未泄漏,新唐的聲明僅表現以現金收購。PSCS為全球領先供貨商,總部位于日本京都長岡京市,提供半導體的相干產品與解決方案,并側重于影像感測技術、微掌握器技術半導體組件技術。
要知道日本眾多半導體廠商曾在國際上叱詫風云,松下半導體的出售額曾在上世紀90年代躋身世界前10強。
松下半導體業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該公司與荷蘭飛利浦成立合資公司在日本高槻開端生產半導體。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隨著日本電視機等等花費電子的暢銷,半導體業務也是不斷擴展。
但之后由于其他市場半導體制作的突起,疊加日本花費電子產業的式微,松下的半導體業務開端受到沖擊,開端收縮。到2014年,松下與以色列半導體企業TowerJazz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運營日本富山和新潟的3家工廠;同年還向新加坡半導體封測巨頭UTACHoldings(優特半導體)銷售了分離位于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3座封裝廠房。
就在一周前(11月21日),松下發布將在2021年左右退出液晶面板制作業務,旗下的“松下液晶顯示器”(PLD)將結束生產,松下曾在2013年停產等離子顯示器,此次則意味著全面退出面板業務。
半導體業務2018財年營業損益為虧損235億日元,底本設定了2019財年扭虧為盈的目的,但由于國際貿易逆風,導致需求低迷;液晶面板業務在今年的財務表示仍然出現虧損的狀況。整體來看,松下2019財年的營業利潤預期為同比減少27%,降至3000億日元。
為了扭轉局勢,松下提出在2021年度前,削減人工費、精簡基地等方法削減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4億元)成本并清算虧損業務。連續剝離虧損的業務,松下要做什么?松下要進一步強化汽車電池等業務,上述提及的液晶面板工廠未來將成為車載電池的生產基地。
可以說松下的困境是整個日本電子產業的縮影。
回溯1995年,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更有多家日本電子企業進入前50,日立位列13,松下位列17,東芝位列36,索尼位列43,NEC位列48。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日立跌到了78位,其他前述公司都跌到了100位以外。
另據ICInsights此前頒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前十五大半導體公司(以出售額計算)名單中,東芝半導體是碩果僅存的日本公司。而在鼎盛時代的1993年,ICInsights宣布的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中有6家日本公司。
目前日本仍有鎧俠(Kioxia,原東芝存儲器)、瑞薩電子和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3家企業活躍于全球市場。
日本電子產業剝離、銷售業務的案例可以說舉不勝舉,2011年,海爾收購了日本三洋的白電業務。2012年,日立發布退出有著56年歷史的電視制作業務,改為委托代工。2013年,東芝和松下發布關閉在中國的電視工廠。2014年,索尼砍掉核心VAIO業務,全面退出電腦市場。2015年,東芝把印尼的電視和洗衣機工廠銷售給了創維,松下全面退出在中國的電視生產。2016年,富士康收購夏普多數股份,NEC把電腦合資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份銷售給聯想,東芝將白電業務銷售給美的。
多數受困的日本電子巨頭選擇“去家電化”來進行業務重組,轉而大力發展B2B業務。更多的日企將業務轉向高利潤、高增加的上游以及社會公用型業務。
日立的轉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中西宏明2010年接手日立成為CEO時,面對巨額虧損,他決議進行重組:關閉或銷售了一部分虧損的業務,其中大部分為花費電子,轉而將重心回歸到重工業制作,比如核電站和高鐵等。中西宏明當時以為花費電子行業產生了構造性轉變,日立沒有措施適應環境,那就退回到日立仍有比擬優勢的業務上;而從需求端看,發展中國度對基建仍有大批的需求。
(本文起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
18926071152
微信同號
聯系我們